《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第二版)

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 (第二版)

作者:法光 (KL Dhammajoti)
譯者:高明元、譚凌峰、尤堅
出版:香港佛法中心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西環德輔道西 410 號太平洋廣場 28 層
電話:(852) 2673 0001
傳真:(852) 2673 0100
網址:http://www.buddhadharma.co/
電郵:enquiries@buddha-dharma.org.hk
出版日期:2023 年 6 月 第二版
ISBN 978-988-76863-0-9

本書由旭日慈善基金 (Glorious Sun Charity Group, Hong Kong) 贊助出版

網站:https://buddhadharma.co/node/331

第一章 阿毘達磨:起源、意義與功能
1.1. 阿毘達磨的起源
1.2. 「阿毘達磨」的定義
1.3. 阿毘達磨的解脫作用

第二章 阿毘達磨師:立場、範疇與方法論
2.1. 阿毘達磨師的基本立場
2.2. 關於阿毘達磨是否佛說的辯論
2.3. 阿毘達磨師的研究範疇
2.4. 擇法 (dharma-pravicaya) 的阿毘達磨式方法論

第三章 說一切有部與其真實的概念
3.1. 說一切有部的歷史
3.2. 說一切有部與分別說部
3.3. 《識身足論》、《大毘婆沙論》及《俱舍論》對一切有論點的證明
3.4. 經量部對認識論論證的批評
3.5. 真實 / 實有的概念
3.6. 說一切有部各種不同的組成

第四章 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文獻
4.1. 七部聖典論書
4.1.1. 最早期的論書
4.1.2. 較晚發展的論書
4.2. 說一切有部綱要書的發展
4.2.1. 《大毘婆沙論》
4.2.2. 更簡明的綱要書

第五章 一切有與三世
5.1. 大爭論
5.2. 時間與三世
5.3. 說一切有部的四個主要學說
5.4. 對四家學說的評論與 Frauwallner 的評述
5.5. 毘婆沙師的「作用」學說
5.6. 眾賢的學說 -- 一種創新?
5.7. 「性類」(bhāva)、「自性」(svabhāva)、「法」

第六章 因果理論(一):六因
6.1. 六因四緣與五果及其關聯
6.2. 說一切有部因果論特別的重要性
6.3. 六因之定義
6.4. 眾賢對俱時因果的辯護
6.5. 瑜伽行派中的解釋
6.6. 對各種文獻中所給的俱有因概念的總結
6.7. 俱有因在說一切有部教義上的重要性
6.8. 結論

第七章 因果理論(二):四緣與五果
7.1. 四緣 (pratyaya) 的教義
7.2. 因與緣的不同
7.3. 五果 (phala)
7.4. 「取果」與「與果」

第八章 色法
8.1. 色法的一般特徵與定義
8.2. 大種與所造色
8.3. 極微論

第九章 心心所法
9.1. 心 (citta)、意 (manas)、識 (vijñāna) 的定義
9.2. 心所 (caitta/caitasika)
9.3. 心所理論的發展
9.4. 說一切有部的「相應(saṃprayoga)」學說
9.5. 譬喻師與經量部的「相續生起」學說
9.6. 心與心所的功能差別
9.7. 前五識與意識的區別
9.8. 心之本性

第十章 智論
10.1. 說一切有部的實有論:從認識論到本體論
10.2. 慧的種種行相
10.3. 自知之智 (reflexive knowledge) 與遍知 (sarvajñā)
10.4. 佛與二乘的慧
10.5. 知覺的工具
10.6. 有部認為的參與分別認識的重要心所
10.7 智境的本體論狀態
10.8. 直接知覺、行相、有行相知識論、無行相知識論與說一切有部

第十一章 心不相應行法
11.1. 此類別的義理演變
11.2. 較後期論書對「心不相應行」的定義
11.3. 《俱舍論》的經典清單

第十二章 煩惱
12.1. 修行的目標以及煩惱的斷除
12.2. 「煩惱」(kleśa) 與「隨眠」(anuśaya) 作為煩惱的通用術語
12.3. 表達「煩惱」的其他義理術語
12.4. 「煩惱」作為諸有的根本
12.5. 阿毘達磨師對「煩惱」的考察
12.6. 「煩惱」的分類
12.7. 「煩惱」與「心」之間的關係
12.8. 「煩惱」的運作
12.9. 「煩惱」的斷除
12.10. 「煩惱」的「習氣」(vāsanā) 以及佛陀與阿羅漢的智慧上的區別

第十三章 業論
13.1. 業的含義與一般性質
13.2. 業的分類
13.3. 表業與無表業
13.4. 表無表業的定義與自性
13.5. 作為律儀、不律儀、非律儀非不律儀的無表色
13.6. 業道
13.7. 無表業教義的原理
13.8. 業報過程中無表業的作用

第十四章 業與異熟性
14.1. 作為中道的業異熟
14.2. 影響業之勝劣程度的六種因
14.3. 定業與不定業
14.4. 造作業與增長業
14.5. 引業與滿業
14.6. 就緣起而言的業
14.7. 阿羅漢與佛的過去業
14.8. 人的業與其外界,共業

第十五章 修道的歷程
15.1. 漸證的義理
15.2. 「加行位」的前行準備
15.3. 修行道的不同階段
15.4. 「現觀」(abhisamaya)、「見道」(darśana‑mārga) 與「預流」(srotaāpatti)
15.5. 預流者無退失
15.6. 修道(bhāvanā-mārga)
15.7. 修行四果的證得
15.8. 超越次第的證成
15.9. 阿羅漢的退失

第十六章 無為法
16.1. 說一切有部的三無為法
16.2. 擇滅
16.3. 非擇滅
16.4. 虛空

For ordering these publications, please email us at publication@buddha-dharma.org.hk

International Book Orders

At present we use Paypal to settle international book orders. Customers should advise on the title of the books required, the quantity, as well as the name and address of the recipients at publication@buddha-dharma.org.hk.

Local Book Orders

Interested local readers could also purchase the hardcopy of the books at The Buddha-Dharma Centre of Hong Kong.

Our official office hour is weekdays 10:00 – 6:00pm (lunch hour: 1:00 – 2:00pm). The office is closed on weekends and public holidays.

若欲訂購書本,請電郵publication@buddha-dharma.org.hk,標明購書本數、收件人真實姓名、地址及電話。

海外訂購

本中心使用PayPal 支付系統收取海外訂書費用。讀者需電郵publication@buddha-dharma.org.hk,標明購書本數、收件人真實姓名、地址及電話。

本地 (香港) 訂購

本地讀者可直接前往本中心賟書,本中心開放時間為星期一至五,早上十時至下午六時 (午飯時間下午一時至二時)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休息)